新闻

首页 新闻 正文

绘画学院举办《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学术讲座——武汉大学黄先锋教授揭秘文物数字化背后的科技力量

作者:叶倩  发布时间:2025-04-24  阅读次数:

2025年4月21日晚6时,由湖北美术学院绘画学院办的学术讲座在藏龙岛校区A2-209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讲座特邀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黄先锋教授,作题为《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进展及其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讲座结束后的反响热烈。

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海报

前沿科技与艺术保护的跨界对话

讲座伊始,讲座主持人叶倩老师指出:"在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传统壁画、石窟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亟需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黄先锋教授团队的技术成果,为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工具。黄教授则以"从测绘科学家到文化守护者"的身份转变为切入点,强调"三维建模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对珍贵文明记忆的抢救性留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讲座现场

一、测绘技术基础:从到厘米级精度

黄教授首先梳理了测绘技术的发展脉络,对比了传统全站仪测量与当代激光雷达、多视角摄影测量的技术差异。通过展示不同的测量扫描设备技术在不同场域与对象中的运用,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点云密度决定模型精度"的核心原理,以武当山古建筑三维点云数据动态生成过程,让观众直观感受到科技对微观与宏观尺度上的精准把控与非凡驾驭能力。

二、技术融合实践:当科技遇见敦煌

在第二部分,黄教授讲授了武汉大学国家遥感重点实验室师徒两代教授20多年的努力,让莫高窟窟内文物窟外看,攻克了从图片到实景三位模型保护的技术难度,让文物在数字空间中得以永生。同时还展示了通过测绘技术,测量出各个洞窟在崖体内部的空间距离、石窟外周遭环境的变化对壁画的保护的影响。以及在技术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如何突破设备的局限性,研发出一套更适合敦煌石窟的数字化设备与软件,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黄教授讲授实践案例


三、技术突破:摄影测量自动建模革命

"如果说激光雷达是'骨骼扫描',摄影测量就是'肌肤重塑'。"黄教授通过展示摄影自动建模算法的迭代过程,揭示了从28号万张照片到1:1数字孪生模型的质变节点。重点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轻量级3D建模技术,通过自适应网格划分,自动生成三维模型。讲座中还展示了在线轻量级文物数字化平台,能够让公众通过拍照的方式实现文物和场景的数字化构建。

四、艺术与科技的共生展望

黄教授在总结中指出:"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不仅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存档与修复提供了革命性工具,更重要的是,它为未来的利用提供了基础性的数据资产,让文化的传播可以更加便捷。技术的介入使艺术的生命得以延展,而艺术所承载的历史深度与人文价值,又为技术创新注入了文化自觉与伦理维度——这种双向互动正是跨学科研究的价值核心。"

据悉,本次讲座是湖北美术学院绘画学院壁画与综合材料艺术系"文化遗产保护创新研究"系列学术活动的第二场。作为继传统"传移摹写"保护技法讲座后的进阶课程,本场讲座标志着该系在遗产保护方法论上的重要转向:从单一技艺传承迈向"科技+艺术"的跨媒介保护新阶段。这种学科交叉探索的尝试,不仅极大地拓展了艺术保护的领域范围,更为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探索出一条全新的路径。

合影留念


上一条:绘画学院顺利举办行业导师聘任仪式

下一条:绘画学院举办线上招聘宣讲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