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新闻 正文

湖北美术学院绘画学院水彩画系“把课堂搬进美术馆”

作者:绘画学院  发布时间:2025-09-16  阅读次数:

展览海报

2025年9月,陈勇劲老师为水彩画系研究生开展美术馆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参观武汉美术馆<汉口馆>展出的作品。依托该馆正在展出的“水墨文章——武汉美术馆藏当代水墨研究系列展”展开,教学环节包括展览导览、现场问答与创作研讨。活动旨在以馆藏研究展为教材,推动研究生在当代语境下形成“技术—观念—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作方法论。

展览以馆藏70余件当代水墨精品为核心,系统呈现十余年来以“水墨”为名的收藏与研究脉络,既是对既往工作的阶段性总结,更标志着馆方构建根植自身文化传统的中国当代艺术话语体系的新起点。

“水墨文章”展分为“生生不息”“多元实验”“绵延开放”三大单元,第一单元「生生不息」展现了改革开放以后艺术家们对传承的理解与创造转化他们以笔墨意趣作为与传统对话的桥梁展现出新时代东方美学的魅力与生机。第二单元「多元实验」水墨脱离传统桎梏,迸发出蓬勃生机无论山鸣水应的自然关照还是衣食住行的当下反思都为创作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第三单元「绵延开放」艺术创作突破了水墨纸本的运用将水墨与器物、材料、科技结合透过对东方美学的本质思考为新水墨带来全新的语境和气象。呈现了改革开放至今水墨语言从传统笔墨到跨媒介探索的完整路径。

(展览现场部分展品)

(陈勇劲老师带领研究生观看展览)

陈勇劲教授寄语研究生:以“回避式阅读”找准方向,用社会关注垫厚作品

湖北美术学院绘画学院水彩画系特聘教授陈勇劲在武汉美术馆【汉口馆】现场教学结束后,向2025级研究生发布统一寄语,提出“大量阅读→主动回避→技术落地→社会对话”四步方法论,要求学生在三年学制内形成可核查的创作路径。

陈勇劲强调,研究生阶段时间有限,唯有通过“回避式阅读”快速排除前人已深耕的命题,才能确立个人研究方向;回避的同时必须拥有“能落地的技术”,避免观念空转。他指出,当前创作普遍局限于个人情绪,学生应尽快将视角扩展至社会议题,“让作品气息垫得越来越厚”,并借助画面语言与观众产生精神对话。寄语最后以“水墨文章”展为例,说明武汉美术馆17年收藏正是持续回应社会关切的成果,鼓励学生“在技术完善与思考深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观展结束后陈勇劲老师为研究生答疑解惑,与大家亲切交流,分享经验与心得。

师生问答

几位学生对武汉美术馆近期举办的展览进行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共同关注的问题和疑惑。在陈老师的悉心解答和指导下,他们不仅获得了知识上的启迪,更在思考中深化了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

1.

问:本次展览围绕水墨的当代转型与原创性展开,我想请教陈老师,当代水墨的原创性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它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的?我们如何借鉴这种“传统与当代结合”的思路,实现水彩创作的创新?

答:当代水墨的原创性在于其能够在深刻理解传统文脉的基础上,勇敢地直面当下,用属于这个时代的方式表达艺术实践者的体验、困惑、思考与理想。它不是对古人笔墨程式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对西方现代观念的生硬移植,而是在多元实验中,将水墨的概念从技术层面推进到精神观照,甚至延伸至影像、装置等跨媒介的实践中。本次展览所呈现的作品,跨越数个代际,体现了在“生生不息、多元实验、绵延开放”等多个维度上的可贵探索,展现了真正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水墨新气象。同学们要关注当代社会文化,将个人体验、思考融入创作,用作品表达对时代的感悟,实现原创性表达。

2.

问:导览过程中老师多次提到了楚文化对于水墨作品的影响。我想请教陈老师,武汉美术馆为何将“中国当代水墨”作为学术研究与收藏构建的核心方向之一?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使命与学术定位?

答:武汉美术馆地处九省通衢的中部枢纽城市,系统性地梳理并呈现当代水墨这一最具本土文化身份与未来潜力的艺术形式,既是自身的学术定位,更是文化使命。自新馆启幕以来,武汉美术馆便将“中国当代水墨”确立为自身学术研究与收藏构建的核心方向之一。通过“水墨文章——当代水墨研究系列展”这一品牌项目,美术馆在受邀策展人与批评家的加持下,持续围绕当代议题展开深入的视觉呈现与学术研讨。十余年来,基于这一系列展览的学术成果,武汉美术馆审慎而坚定地将那些能够代表时代精神、体现原创探索的优秀作品纳入馆藏,致力于构建一个根植于自身文化传统的中国当代艺术话语体系,为与世界进行对话奠定基石。

此次课程是馆校公教合作的又一次落地,“高校师生把展览当课堂,既激活了藏品,也为美术馆收藏提供了年轻视角。”据悉,绘画学院将持续推进“美术馆教学法”,把更多专业课程开进展览现场,推动水彩画教学与当代语境深度接轨。

下一条:“中国丝网版画40周年”展览在湖北美术学院举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