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0日晚,绘画学院线上召开了研究生导师培训会议暨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并邀请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王辉宇教授作为本次会议主讲嘉宾。绘画学院院长徐文涛、副院长丁晓、李宁、全体研究生导师、青年教师及办公室工作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副院长李宁主持。
会上,王辉宇教授就历届全国美展的作品意味指出:创作的立场、造型、题材应与个人风格发生关联。他表示,全国美展最初的展览作品大多反映社会生活,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辛勤生产的生活状态——造型写实,具有叙事性且绘画语言朴实,积极向上。在新时期后,艺术家大多关注普通人的精神态,深入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群众的休闲生活纳入创作体系。他举例《沐浴》、《村庄》《父亲》等作品既展现了民俗风貌,也透露着民众生活的点点滴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对于绘画的“文体形式”,他有独到的见解,“我们要把无形的思想、理念,有效地转化为感性的视觉语言,”他这样说道,“要用更加真诚、坦率的态度创作。”
在学术规范层面,他以全国美展作为举例,希望老师们在日常的创作和学术活动中更应该重视创作和成果的独创性和规范性,杜绝剽窃。而在科学道德上,王教授认为作品最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具有教化和宣传作用,我们应当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脚踏实地,以小见大。
在对学生作品的介绍中,他强调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认为,在美展之外,生活之中,要以问题意识观察时代和时代文化,从而寻找到自己的“点”。
会议最后,李宁肯定了王教授的观点,他总结道:艺术作品是反映时代的,能把中国精神从内在推向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表达了对王教授的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