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助力红色故事薪火相传,7月7日,湖北美术学院绘画学院尚艺社会实践团队奔赴红安县,开展以“绘红安乡土韵,传大别山精神魂”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绘画学院辅导员陈圣伟、教师曹英杰带领8名学生,深入红安历史文化地标与村落,通过实地调研、艺术创作等方式,挖掘红色资源、传播革命精神,为乡村发展注入艺术活力。
实践队师生来到红安
实践首日,团队走进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这条古街青石板路蜿蜒,传统建筑错落,处处镌刻着大别山先辈艰苦奋斗的印记,也留存着徐向前等革命先辈在此战斗生活的英雄足迹。七里坪文物所讲解员方琴带领湖美师生深入探访,细致讲述了长胜街承载的英雄事迹。
实践队在长胜街
师生参观长胜街遗址
红安大布非遗传承人陶文成邀请师生参观红色遗产,体验传统织布工艺。同学们表示,指尖触碰的不仅是经纬线,更是红安人民用勤劳与坚韧编织的精神密码,定会将这份感悟融入创作,让红色文化在青春笔触中焕发新彩。
陶文成演示大布纺织
实践队员体验大布纺织过程
踏入八一村,革命遗址与历史故事交相辉映,生动诠释着大别山精神“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的核心要义。在村妇女委员江丽萍的讲解中,团队师生深入了解到村中传奇人物——红军团长方和明的事迹:这位历经200余次战斗的老英雄,建国后主动卸甲归田,隐去红军团长的身份,作为一名普通农民参加生产队劳动,带领乡亲苦干30年建设家乡,深刻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
实践队在八一村
讲解员介绍方和明团长使用过的犁
随后,团队前往观音阁村,在村妇女委员方莉的带领下开展活动。大家首先来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庄严肃立,深切缅怀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先烈。紧接着,一行人瞻仰了55位烈士的陵墓,在肃穆的氛围中追思先烈的英勇事迹。最后,团队来到观音山上“初心树”前,聆听秦光远将军和55名烈士的故事,并结合此次实践经历诉说心声,在红色精神的感召下进一步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用艺术服务社会的信念。
观音阁村革命烈士纪念碑
实践队瞻仰55名烈士的陵墓
实践队在“初心树”下诉说初心
最后,在观音阁村党群活动中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秦秋平为大家讲述了村中厚重的红色故事。秦秋平的大伯正是秦光远将军,他深情回忆了与大伯相处的点滴,还展示了大伯寄来的十封家书。从家书中,师生们深切感受到秦光远将军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以及他始终坚守原则、不愿给党和国家增添丝毫麻烦的克己奉公精神,让在场师生深受震撼与感动。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秦秋平为师生讲述红色故事
次日,团队先前往盐店河村,走进秦基伟将军故居和纪念展,村妇女委员秦燕波为师生们进行讲解。馆内史料与实物,生动展现了这位开国上将的传奇一生,从革命岁月、军旅战功到国防贡献、家风传承,皆令人动容。尤其是“一门三将星”的佳话,让师生们深切体会到红色基因的家族传承。
实践队参观秦基伟将军故居和纪念展
在草鞋店村,村党支部委员阮秀媛带领大家参观周八家传统古村落。依托红色和绿色资源,该村正稳步发展旅游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积极探索,让红绿融合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实践队参观草鞋店村周八家传统古村落
最后一站,大家来到张家湾村,在讲解员梅真的带领下参观了非遗一条街,其中有皮影戏馆、荡腔锣鼓馆让师生了解到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史馆则聚焦村庄历史,重点介绍了八一长胜桥——1993年初建为木桩预制板结构,后改建加宽为混凝土桥;2016年7月遭百年洪涝冲垮后,武警交通部队在一个月内援建为钢铁大桥,得名“八一长胜桥”。桥梁的变迁见证着不同时期的担当,也是“团结奋斗”的大别山精神的生动写照。
讲解员梅真为师生讲解非遗一条街
实践队在八一长胜桥
实践期间,绘画学院尚艺社会实践队员还与七里坪镇政府进行座谈交流,七里坪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王苇出席会议并强调:红安作为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乡村振兴更需以其精神为魂。希望借助湖美绘画学院专业力量,将大别山精神融入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通过艺术形式让革命精神看得见、摸得着,激励村民传承奋斗底色,吸引更多人了解、践行大别山精神,让精神力量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实际动能。
尚艺实践队与七里坪镇政府座谈交流
此次湖北美术学院绘画学院“三下乡”实践活动,以艺术为桥梁,连接高校专业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以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为核心,让革命精神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后续,团队将在当地持续开展实践调研、红色墙绘、美术教育等活动,用实际行动助力红安乡村文化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乡村沃土中持续传承,书写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青春篇章。